【悠久的文化歷史】
永泰隆的歷史是晉商歷史的一個縮影。通常意義的晉商指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是一個以地鄰關系為紐帶,以販運為主的商人群體。晉商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尤其以票號最為出名。晉商成功的根源在于勤儉、敬業、誠信、謹慎的商業文化和團結的商幫政策。山西商人壟斷了中國北方貿易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于整個亞洲地區,甚至把觸角伸向歐洲市場,從南自香港、加爾各答,北到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莫斯科、彼得堡,東起大阪、神戶、長崎、仁川,西到塔爾巴哈臺、伊犁、喀什噶爾,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跡。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俄語同北方少數民族和俄國人對答如流。
永泰隆最早由張氏四世祖張瑛創立,張瑛祖籍山西朔州,后遷至山西忻州,在張家口經商創立了永泰隆。1887年,年僅十四五歲的十六世祖張國權從忻州走西口到現在的內蒙古烏蘭察布盟豐鎮市隆盛莊,最初在一家河北人開的商號里當伙計。由于肯吃苦,工作出色,學徒期滿不久當上了賬房先生。張家漸漸有了積蓄,開始置辦自己的產業,逐步開了藥店、當鋪、陸成行(六陳行)。陸成行是糧油店的總稱,當時開的陸成行字號叫做“恒泰良”,錢莊和當鋪的字號叫“永泰隆”。經營規模最大的時候,隆盛莊的丁四街整條街基本都是張家的產業。
張國權在豐鎮經營當中重鄉誼,積極幫助同鄉。自咸豐五年至光緒年間(1908)年,是內蒙古大規模放墾六年,大規模開辟了蒙古草原。張國權幫助同鄉給蒙古王爺放牧,富裕了同鄉,贏得了尊重。不僅如此,永泰隆也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捐銀修關,助學報國。現在山西忻州職中的前身——忻州秀容書院,就是由張家捐資修建的,其校史上都有記載。在山西代縣雁門關上,現僅存9通雁門關布施石碑。這些石碑上密密麻麻刻了將近300家商號,其中就有永泰隆的名字。不僅如此,張家立下祖訓:每一任大掌柜必須積累大量治病的秘方,免費給當地的百姓診治疾病,之后的每一代人都認真遵守了這條訓言,治病的藥方至今仍有保存。民國后由于戰亂不斷,土匪橫行,永泰隆就從隆盛莊搬到了興和縣三瑞里。經過土改、社會主義改造,張家棄商務農。
改革開放后,張家十八代孫張彬從爺爺的遺物中找到一句祖傳的訓言:“藝漆遠賈,修文習武。”年僅十九歲的張彬身無分文,只帶著這句訓言,走出了三瑞里,來到陌生的鄂爾多斯創業。學羊絨、學煤炭、學金融,逐步形成了日新集團現在的企業格局。 |